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周的热门话题。
8月14日,商务部正式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作为数字货币试点(以下简称“数字货币”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牵头单位,央行最新消息称,8月3日,央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视频会议,提到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此前,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
商务部《方案》将数字货币试点地点从城市扩大到地区。有意思的是,央行旗下媒体英国《金融时报》8月15日刊文《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仍为“4+1”,并无变化》。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仍为“4+1”,将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并无变化。并驳斥了“数字货币试点扩大到28个”的传言,而28个地区正是商务部《方案》整体所指的28个地区。
因此,商务部《方案》只是重申了央行的工作计划,改变了一些措辞,其他并无变化。
当然,正如本周北京的雨水一样,气氛已经定格,业界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在数字货币上。我们来谈谈近期数字货币走势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可能的应用。
在讲数字货币的应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官方权威发布的数字货币属性:
1、替代M0,以现金数字形式存在。
2、有限匿名性:央行获取完整的信息,运营机构根据KYC等级获取相应信息。
3.松耦合机制降低了对现行金融支付账户的依赖。
今年4月中旬,一则关于数字货币的视频被曝光,视频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把50元人民币从银行卡“兑换”(由于充值、存款、提现等术语不足以准确描述数字货币的兑换,我们暂时称之为“兑换”)到数字货币钱包里。
不少业内人士看完这段视频后惊呼,这有点像银联曾经推广的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是银联早期为推广非接触式支付而推出的产品,具有无需输入密码、签名等特点,在金融IC卡多种应用爆发的时代,电子现金被寄予了极高的市场期待。
电子现金在支付时的即时性体验相当不错,但整体流程体验极差。首先电子现金是依附在银行卡账户上的;其次需要找支持非接触式支付的商户才能消费,这在早期是非常少见的;最后需要存钱,取款或者提款都很困难。
其中,需要存钱、取款困难等问题备受各方诟病,曾多次有新闻报道,不懂电子现金为何物的老人将数万存款存入电子现金账户,因无法取款而到银行闹事。但真正想用电子现金体验非接触式支付的人,却受限于存钱困难的问题。最终,随着银联闪付系统的逐渐成熟,以及二维码支付的兴起,电子现金逐渐退出市场。
数字货币的“兑换”操作类似于以往电子现金所需的存款操作,但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
既然是M0,那么数字货币的本质还是现金,银行卡资金“兑换”成数字货币可以类比为一次取现过程,而现金又可以兑换回银行卡活期存款,也就是M1。
如果数字货币余额不足,需要反复充值,这必然会影响用户体验,未来是否会有低于一定门槛自动“兑换”数字货币的功能,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大重点。
此外,在场景支持方面,数字货币还会存在商户支持的问题。
7月8日,滴滴出行宣布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与应用。除滴滴外,美团点评、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公司也在积极推动参与数字货币合作。
此前,4月22日,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组织召开法定数字人民币(DCEP)试点推进会,参加推进会的应用试点单位包括麦当劳、星巴克、菜鸟驿站、银联无人超市、中信书店、新时代无人车等19家单位。
从上述合作性质来看,无论是滴滴、美团点评、哔哩哔哩,还是雄安新区这19家单位,都是收单端的商户试点,都是线上线下支付场景,场景支持有限,就像过去的电子现金一样。未来如果能将条码支付打通,打通线下条码支付场景,通过兼容银联POS标准打通终端受理,或许数字货币就会在场景中得到快速推广。
所以,如果要简单介绍一下数字货币如何获得,可以简单说,有点像过去电子现金的“存款”。而从使用方式上来说,如果用NFC来支付,也有点像过去的电子现金。当然,这只是一个相似点,实际情况还是要看官方如何推出。
松散耦合导致的资格问题
从账户端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银行的电子钱包被曝光,这些都是有金融资质的机构,那么未来开通数字货币账户是否会有很强的资质要求呢?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透露,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央行为上层,商业银行为下层。这种双引入体制,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平稳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度。
也就是说,未来数字货币就像现金一样,只能通过银行进行“兑换”。但另一方面,目前主流的移动支付应用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它们都是由相应的支付机构提供的。
那么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可以直接兑换数字货币吗?
按照2号令的定义,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为付款人和收款人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货币资金划转服务。数字货币的本质是将现金数字化,过去支付机构无法直接兑换纸币人民币(线下预付卡服务后返还的现金叫退款,是消费行为的结束,微信支付在现金提取方面与支付宝类似),因此无法“兑换”数字货币。
具体来说,按照目前支付机构的规定,微信支付、支付宝无法直接“兑换”数字货币。但由于微信、支付宝APP可以绑定相关银行卡账户,作为国民支付应用,未来如果微信、支付宝APP中出现数字货币钱包,很有可能会通过绑定的银行卡进行“兑换”,而不再直接通过余额进行兑换。
当然,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央行赋予微信支付、支付宝直接“兑换”数字货币的能力(2号令修订正在讨论中),那么它们整体的金融地位将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不利的是,数字货币与金融账户松耦合的设计,也有可能让它们在数字货币时代走向“流水线化”的命运。比如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可以给抖音、滴滴等任意非金融账户的数字货币账户“充值”。
与金融账户的“松耦合”设定,将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海外,不需要申请中国金融账户,就能获得中国的货币流通能力;再比如,既然不是金融账户,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金融资质?银行牌照、支付牌照的限制也将消失,相关账户关联方可以申请银行提供的“兑换”通道。
这一切都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央行表示,数字货币正式商业化使用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欢迎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