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首先,面对数字货币的“大杂烩”,各国的担忧可能根本不一样。例如,委内瑞拉的“石油币”本质上更像是一种数字债务,而不是一种货币。其次,夹杂着货币以外的因素,如国内政治、国际竞争等。第三,各国数字货币“粉丝”的规模和影响力不同,包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灰色交易、洗钱等。等。第四,各国法律不同,监管严格。第五,各国认知视角不同。有的关注其货币属性,有的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准资产、商品等。
因此,在讨论数字货币的内涵时,必须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例如,它是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还是私人非法定数字货币?是加密数字货币还是电子货币?难道是“在别人头上卖狗肉”的“劣币”吗?
新技术确实模糊了金钱的概念界限。从理论上讲,新货币经济学指出了货币消失的可能性,法定纸币不再是唯一的交换媒介,最终被私营部门发行的产生货币回报的金融资产所取代。从实践来看,虽然法币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各种民间货币的本土场景。例如,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货币失控时就有了“瓦拉”制度。如今,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数字货币使得民间货币的挑战日益凸显。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私人货币”,还是类似于比特币的新型“私人货币”,都对各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权力”产生影响。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货币实施全面禁止有一定难度。各国更加注重交易中的底线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例如反洗钱、市场操纵等。
从广义上看,货币电子化对现有体系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它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货币传导机制以及支付结算效率。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可纳入“准货币”的资产种类不断增多,导致以货币数量为核心的政策操作与宏观指标的相关性和联动性逐渐弱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并不具备突出的“货币属性”,更多地被视为特殊资产或商品。因此,它们的实际影响往往不是在货币层面,而是在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方面。
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不是自然演化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监管的必然结果。虽然加密货币有很多缺陷,但也是有价值的实验,尤其是在超主权货币的探索上。与贵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价值支撑不同,它面向数据时代“交易基准共识”的探索。当然,如果受到太多的价格波动、投机、通货紧缩限制等影响,加密数字货币无法真正实现支付功能,只会离“货币实验”越来越远,或者说将成为某种特殊的基础“数字货币”。资产”,还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作者杨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