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货币热潮兴起,一些相关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方法等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货币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某些类型的数字货币首先在私营部门使用。一些国家的央行也在积极研究和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和关键技术。作为中央银行,应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推动金融创新、符合技术演进路径等综合考虑,逐步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并对民间数字货币进行有效监管。
数字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货币的演变涉及许多有趣的现象。最初的易货贸易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的安排。但由于这种情况下供需双重耦合困难,交易效率极低,极大限制了贸易的发展,而且无法统一衡量价值。在“市场”的推动下,货币媒介应运而生,并逐渐从实物货币过渡到贵金属货币,再过渡到金银货币。货币的形式和价值越来越稳定,传播媒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实物货币和金银货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由于可信度问题,这类去中心化货币很容易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质量不过关的现象。随着国家法定货币的出现,人类终于进入了货币中心化时代。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为了解决金银货币自然磨损和携带不便等问题,国家依靠公权力和公信力发行纸币来替代实物货币。纸币最初与黄金或白银挂钩,以维持币值稳定和公众信心。后来人们发现纸币可以脱离金银而存在,于是出现了纯信用货币,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中心化货币。纸币价值与面值分离,不仅节省了发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促进贸易发展,使货币政策操作成为可能。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开始普及,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加密技术的数字货币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数字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从现有的一些数字货币来看,其背后运行的是去中心化机制,主要通过分布式记账方式建立信任体系。然而,这些数字货币仍然存在与历史上私人货币相同的根本缺陷:价值不稳定、可信度弱、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因此,央行推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必然的。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担保,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
法定数字货币的形态及运行框架
法定数字货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但也需要与现有支付体系进行适当区分,才能专注于自己的服务领域,发挥其作为传统货币替代品的功能。理论上,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广义货币的活期存款部分(M1-M0),而数字货币主要属于现金(M0)范畴。任何一种货币都需要有特定的形式和承载方式。实物货币、金银货币或纸币都是如此,数字货币也不例外。数字货币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由实体账户衍生出来的数字,也可以是通过特定密码学和共识算法验证的记录在名称中的一串数字。这些数字货币可以体现或承载在数字钱包中,数字钱包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PC终端或卡基。如果只是普通的数字搭配数字钱包,那么它仍然只是电子货币;如果加密数字存储在数字钱包中并在特定的数字货币网络中运行,那么这就是纯粹的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优点是形式简单,只需对现有支付系统稍加改动即可完成;缺点是严重依赖账户系统,防篡改能力较弱。 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成本较高。纯数字货币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学习和吸收当今各类数字货币的先进技术,并以更难以篡改、更容易线上线下操作、具有更强的可视性、渠道更广;缺点是需要构建新的生态系统,技术要求较高,运维难度较大。以上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优化使用,满足不同的需求。
法定数字货币的运行框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有两种模式选择:一是央行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二是央行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另一种是遵循传统的“央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第一个也是一些数字货币常用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直接向全社会提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维护服务。第二种仍然采用目前的纸币发行和流通模式,即央行向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发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受央行委托,向社会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存取款等服务,并配合央行维护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系统正常运行。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模式,原因很简单:第一,在现有货币运行框架内,更容易逐步用法定数字货币替代纸币,而不会颠覆现有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二是可以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适当分散风险,加快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
法定数字货币运营的技术关键及竞争优势
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运行必须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撑,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协议、数据格式、数字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要素构建的数字货币整体架构和数字账本技术。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民间推出的各类数字货币主要采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性记账和公私钥签名验证方式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法定数字货币与私营部门数字货币不同:后者是去中心化的;而前者必须是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在学习和吸收民间数字货币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转型。例如,将扁平网络改为层级结构,将公有链改为联盟链,将竞争记账改为合作记账,让部分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另一个主要技术支柱是加密算法。从数字货币在民间的运作来看,是基于严格的密码算法,利用私钥签名来操作账户,从而保护用户交易的安全。不幸的是,由于私人数字货币的匿名性,我们经常会看到因私钥泄露而导致货币资产被盗却难以恢复的情况。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通过密码算法保证数字货币用户的安全,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的匿名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可追溯,进一步增强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性。
法定数字货币必须接受公众和市场的检验。只有被公众和市场接受的法定数字货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取代传统货币。因此,法定数字货币从研发之日起就必须密切关注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包括市场公信力、支付便利性、系统安全性、操作灵活性、应用场景多样化、系统效率等。货币自然具有法律地位,只要有流通环境,任何人或机构都不得拒绝。然而,如何科学确定和规范数字货币的发行,保证币值稳定,应该成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也将日益成为网络世界中不同货币当局之间数字货币竞争的关键。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法定数字货币将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估这些影响,但逻辑上可能会出现几个结果:一是货币结构发生变化,货币乘数增加;二是实物货币需求持续下降,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第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可衡量性提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更加扎实,有利于更好地计算货币总量、分析货币结构;第四,降低KYC和AML成本,提高监管效率;第三五是提供高效共享的金融环境,推动金融创新。
法定数字货币还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另一个重要变化,更有可能引发金融脱媒,影响货币创造。由于数字货币非常方便地将存款(M2-M0)转换为现金(M0),一旦发生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也会加速蔓延,加剧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损害。鉴于此,必须建立适当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限制。
当然,法币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实际影响只有在其作为货币发行流通后才能真正知晓。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进行制度安排和宏观调控,确保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积极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
深入引领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在周小川行长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密切关注数字货币发展,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自2014年起,我们组织专家成立专项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强化能力,对数字货币发行与运行框架、数字货币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与流通环境、法律问题等进行研究对数字货币面临的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民间数字货币的关系、国外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正进入新阶段,包括加强内外交流合作、设立专门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深入研究和尝试法定数字货币应用中涉及的各种信息技术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以科学、严谨、开放的态度积极探索和审慎实践,不排除任何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或新方法。我们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尽快成为现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